叫嚷稅負太重,是輿論常態的聲音。當然,即使一個國家的稅負再低,交稅的人也會嫌稅負高,也會呼籲減稅,這是利益本能,可稅重稅輕畢竟是有標準的。有媒體近日以自己承擔的稅負為例算了一筆賬,稱當前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稅費負擔已十分沉重了。這家媒體稱,假如該報某員工月薪一萬元,如給這位職工多發100元,僅五險一金項下,報社就得多交43.5元人民幣,個人實際只得72元左右,上交政府28元左右,這樣,政府部門就會以不同稅費方式收走了71. 5元左右。文章通過橫比縱比,判斷民眾和企業的稅負確實太高了。
  稅負偏高是事實,奇怪的是,各種加稅之聲還是不斷出現,甚至有部委的專家因為從來只會提加稅的建議,而被諷為“加稅專家”。他呼籲徵房產稅、遺產稅、環境稅、資源稅、物業稅等等,幾乎每個增稅的議題中都能看到這位專家的影子,這位專家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“開徵某某稅勢在必行”。其實,不少專家都熱衷於談“加稅”,甚至只會提“加稅”,因為加稅的聲音政府部門最愛聽了。
  經濟學家周其仁的一段話很有道理,他說:我在北京作為一個經濟學家,多年來有一個經驗,就是不要輕易去提加稅的建議。因為這建議很容易被政府吸收,政府最容易聽的意見就是加稅的意見。
  梳理輿論的議題發現,確實如此。這類加稅的建議,很容易就被“設置”為討論話題和聽證會議題,這類專家很容易就成為部委的座上賓並最終成為官方聲音的代言人,其觀點很容易被政府採納。這類專家其實已經失去了獨立研究問題的能力,沒有了對專業的敬畏,而成了政府偏好的傳聲筒,或者成為一種加稅的論證工具,給一種政府偏愛的、對政府有利的政策塗上專業的油彩。
  有一個民間段子:你說交通擁堵,給你限號了;你說私家車太多,給你搖號了;你說油不合格污染空氣,給你把油價漲了;你說房價太高買不起,徵房產稅了;你說貧富差距太大,開徵遺產稅了;你說資源越來越稀缺了,對你收資源稅了;你說霧霾越來越嚴重了,對你說“民眾要為呼吸新鮮空氣埋單”了……
  這個流傳頗廣的段子,表達的就是公眾對政府加稅收費衝動的警惕和批評。正如食色乃是人的天性,愛稅也是政府的天性,哪個政府部門不鐘情於增稅?因為收費對政府有利,有錢就有了權力,有錢就可以亂花錢,所以政府解決許多問題的方案,都是增稅收費。這種手段被政府用多了、用順手了、用習慣了,就會一有問題,就習慣性地想到收費增稅。
  專家當然可以提加稅的建議,稅收是經濟社會的杠桿,人是受利益驅動的經濟人,很多社會問題都須通過稅收杠桿去調節。但加稅還是減稅,或是系統性的減稅而結構性的增稅,不能迎合大眾輿論和政府意志,而應該尊重專業判斷和客觀需要。有兩個基本的現實需要註意,其一,當下中國的稅負確實偏高,公眾和企業的稅負太重,藏富於民的減稅取嚮應該成為改革的主流。其二,政府有天然的加稅衝動,官員聞稅則喜,無論是人大代表,還是專家學者,應該成為一種抗衡政府加稅衝動的力量,遏制那種被慣出來的、動輒以加稅解決問題的偏好,把加稅的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。
  不得不說,一些政府部門“改革就是加稅”的習慣是被慣出來的。一方面是制度慣出來的,人大監督無能力,在徵稅這個最核心的代議問題上缺少制度性的約束,政府想加就加。另一方面就是來自專業領域的嬌慣,迎合加稅意志的專家太多,加稅的聲音披上了專業的油彩,更顯得正義凜然了。  (原標題:只會喊加稅的專家成了“磚家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i33jibl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