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音像情趣用品店經營者鄧勇。
■音像城人流不多,店家打西裝包發貨。
  免費的雲音樂MP系統傢俱3已秒殺實體CD
  ■新西裝外套快報記者 謝源源
  給你一張過去的CD,你還有隨身聽播放嗎?今年初,英國老牌唱片零售商、全球最大的娛樂製品銷售連鎖企業HMV貸款宣佈破產,身邊曾經熟悉的小店已不知何時消失了。網絡音樂摧毀了實體唱片的年代,在廣州,仍有一批人守著音像店,守著這個行業。因為他們堅信,只要有音樂存在的地方,就有唱片生存的必要。
  捱得住寂寞守得住夢想
  在白雲區機場路的廣東音像城,這裡曾經是廣州乃至全國最大的音像批發城,散落在大街小巷的音像店,70%以上正版音像製品來自這裡。而今,三層樓的音像城,大部分已被化妝品市場所占領。
  門面,除了廣東音像城、中國國際音像博覽會大字,還有化妝品廣場字眼。步入大廈,一樓、二樓的黃金鋪面被各式化妝品店占據,音像店都退縮到三樓。目前,這裡仍然是全國最大的音像集散地,有60多家音像文化公司在這裡設銷售總部。
  然而,見其冷落的門庭,可預想市場的蕭索。
  1991年,鄧勇初入音像行業。他從江西來到廣州,在珠江電影製片公司白天鵝音像出版社音像部做銷售。1996年,他用12萬元作為註冊資本,在廣東音像城開設了音像店。用近17年的堅持和洗禮,他將音像店穩固地扎根下來,目前在中華廣場、正佳廣場都有分店,還有一家在進行裝修升級。
  “最火旺的時候,有上萬家音像店,出版社供應商多達3500家,主要集中在北上廣。現在很多出版社、壓碟廠都不做了,改行的改行,倒閉的倒閉。全國的大型書店、書城音像類的攤位縮小了,但並沒有完全消失。”鄧勇說,看著身邊的同行們逐漸離開,有的人也將音像業從主業轉成副業,他咬牙挺了過來。
  實際上,在關閉了一批音像店後,目前這個行業呈現了比較穩定的局面,競爭相對較小,唯有深耕細作能留存下來。
  有音樂的地方CD不會消失
  在CD出現之前,錄音帶也曾豐滿著我們的生活。1994年左右,隨著CD在內地出現,音像行業日益紅火起來。每年一度的音像訂貨會,是音像行業一個大節日。
  鄧勇喜歡這個熱鬧的音像盛典,因為能與許多同行一起交流心得。“原來是每季度開一次,2000年後一年只有兩次,到現在一年只開一次了。”見證了音像行業的萎縮時,鄧勇平淡的語調里掩不住遺憾。
  音像行業的另一個盛會“中國國際音像博覽會”,以前是在錦漢中心舉辦,音像公司捨得投資幾十萬元,除了邀請歌手來旺場,還購買紀念品贈送給歌迷。從2006年開始,因為網絡發達,音像製品市場受到重擊,博覽會的規模也越辦越小。
  如今,雲音樂可以用手機播放、高清電視可以重覆播放電影,既不用收費而且方便快捷。網絡的普及,網上訂購唱片送貨上門,迫使實體音像店考慮後路。
  目前鄧勇經營的音像製品中,主要是發燒碟片,而且只做黑膠和藍光碟。“越來越向高端發展,註重高品質的音效。真正願意買唱片的人,既是支持歌手,也是希望聽到網上聽不到的音效。”
  鄧勇認為,有音樂的地方,唱片就不會消失。“做開了有感情,我不想轉行。”鄧勇堅信,音樂文化有一定社會意義,至少三五年內唱片不會消亡,他還會堅持。
  很多人問我,為什麼還經營著賺不了錢的唱片店。
  故事說起來很長,但很平凡。像每一個熱愛音樂的人,我在學生時代愛上搖滾樂,特別是披頭士、BE-YOND。為了買CD,省吃儉用攢一點零花錢,不捨得買衣服或是其他,只用來買CD。
  夢想擁有很多唱片、最早獲得喜歡的音樂,因此開一家音像店。
  那些年,唱片最輝煌的時代,音像店遍地開花,仍然有人加入進來,投入不需很大,盈利不成問題。轉折點在2005年,隨著電腦普及,整個音像行業在萎縮。
  我想,我還能再堅持三五年。只要有熱愛音樂的人,就仍然有市場。而唱片店,不只是一個唱片銷售點,還附加有文化的意義,更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。
  --一個音像店老闆的自白
  APP
  唱片
  流行曲CD的下個載體?
  去年3月,曹方發行了APP唱片《淺彩虹》,這張唱片卻完整呈現APP專輯的概念,打開《淺彩虹》的界面,可以看見五彩繽紛的背景插畫、歌手的照片,播放歌曲時有滾動歌詞和動態卡通背景。用戶需要花30元下載該唱片。
  今年8月,光良也自費打造“APP專輯”,他表示:“希望歌迷在付費下載時,有曾經在CD店里買到實體專輯時的興奮和喜悅感。”業內並不認為APP唱片會是將來發展的趨勢,但越來越多歌手加大在此方面的投入。
  從業人談
  CD
  1 大牌歌手看重實體唱片80後的陳映騰就職於星文唱片公司,該公司最近剛發了汪峰的唱片。
  “最記得上世紀90年代末,有一種空白刻錄CD,那時候特別火。一張刻錄碟10元,廣東人接觸到港台音樂也比較早,當時聽張國榮、譚詠麟,最喜歡的是孟庭葦,聽得最多也是她的歌。”陳映騰說,有意思的是,2000年後,他所在的唱片公司發來孟庭葦的復出唱片。他還上網觀看了復出巡演。
  陳映騰說,大牌歌手仍將發實體唱片作為音樂的成果,他們對曝光率也更看重。
  2 發燒友動輒收藏上萬張
  曾是娛樂記者、樂評人的鄒小櫻現就職於星外星唱片公司。
  “大學時組過樂隊,喜歡搖滾樂,當時也省吃儉用買CD。不過收藏得太雜亂,後來送人的送人,丟的丟,只剩下不超過一千張,都是珍藏。身邊的發燒友,動輒上萬張收藏。喜歡音樂,喜歡聽CD的人仍然很多。如果實體CD會消亡,我認為還有一段時間。不過,我現在大部分是逛淘寶買唱片,也很少去實體店了。”鄒小櫻說。3 高質量製作是唱片生命
  2013年度十大發燒唱片榜頒
  獎典禮日前舉行。從第一屆就參與該典禮的策劃、統籌工作的廣東電臺城市之聲《音響論壇》節目主持人林勁表示,發燒唱片大有前途,“音樂藝術表現、創新音樂元素、錄音製作水平”三個要素是發燒唱片的必備。
  隨著音樂載體發展,目前仍有大量群體擁有播放CD的器材,就像仍有人追求黑膠唱片的享受一樣,保留實體唱片這種大眾傳播方式有其價值。4 唱片店找不到流行音樂從2001年開了第一家唱片店,到如今發展到廣東省內多個城市共10多家。沈愛珍見證了唱片最輝煌的年代。隨著網絡音樂的普及,她的唱片店也轉向了Hi-Fi(發燒音樂碟)。
  “在音像行業的高峰期,一首好聽的歌會在大街小巷到處播放。”沈愛珍說,但現在的生存環境下,唱片往高端發展了。以前二三十元買到一張,現在都至少要一百元。
  “我的唱片店里找不到一張流行音樂碟,除非是很大牌的明星剛發的新唱片才會上架一段時間。”沈愛珍說,90年代的消費者主力是年輕一代,而現在買唱片的人年齡都在35歲以上,大多是成功人士了。  (原標題:唱片店守望者:我想我還能堅持個三五年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i33jibl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